我爱吃虾

小龙虾的4000亿大生意

  《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(2020)》显示,2019年,中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4110亿,同比增长19.28%。

  2019年,湖北一省的养殖量就高达92万吨,占全国总量的44%,几近半壁江山;养殖产量前30名的县市中,湖北独占16个。

  在这里,初级加工依旧是小龙虾的主要加工方式。像是综合利用甲壳等副产物的深加工,目前仅占总体产量的1/16。

  在资本加大投入的前几年,一些想入局“小龙虾+外卖”的互联网公司,纷纷都来到产业链上游,设立加工厂或建立中央厨房,完成烹饪后外卖。

  近年来,由于小龙虾价格波动较大,能够起到较好平衡、稳定作用的加工环节,重要性日益凸显。去年一年,加工业的增速超过50%。

  2019年,以小龙虾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为2960亿元,占比超7成——消费依旧主导着这门生意。

  虽然消费者没有较强的品牌认知,但在下游颇有名气的两个地域性品牌——江苏盱眙龙虾与湖北潜江龙虾,却不得不提。

  盱眙小龙虾最早打出“龙虾节”,为小龙虾成为全民夜宵铺平了道路,也让人们不再把“盱眙”念成“于台”。

  在线上,不少网红品牌成了新宠:在罗永浩直播间火起来的信良记、陈赫带货的红小厨、薇娅带货的盒马小龙虾……

  虽然供应链是小龙虾产业的源头,越发受到重视,但综合看来,这依然是一门消费主导、品牌决胜的大生意。

  都说小龙虾是“入侵物种”,但中国也有4种原生小龙虾,不过我们常吃的克氏原螯虾,又确实来源于美国。

  自上世纪30年代入侵以来,小龙虾却被吃货们所忽视,一直处于沉寂状态,直到60年代才开始餐饮化。

  90年代,盱眙的“中华小当家”们试着将十三香加入调味,人们豁然发现,原本肉质不佳的小龙虾,变得极易入味。

  2000年,一位搞文化品牌策划推广的盱眙人,在先天下吃虾而乐后,开始后天下吃虾而忧,他向地方政府吐槽说:小龙虾销售很火爆,但是品质良莠不齐。盱眙龙虾产量喜人,却由于没品牌,只能零打碎敲卖到南京等大城市,挣个辛苦钱。

  而作为拆迁后仅存的几家大店之一的花家怡园,受到了龙虾节的启发,联合几大商户,也搞起了一场龙虾节。

  2018世界杯期间,湖北人民强忍口水,把10万只小龙虾运往俄罗斯,最终被酒吧的球迷们一扫而光。

  就这样,用龙虾节造势,借体育东风,搭互联网快车……小龙虾的网红商业史,颇有一番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味道。

  小龙虾,始终是一门关系复杂、推手众多的餐饮生意,绝非仅靠单一力量就能完成。它背后的涉及的政府扶持、商业资本、产业逻辑,都不简单。

  在江苏盱眙,全县八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相关行业。今年盱眙龙虾节上,连淮安市长也走入直播间给小龙虾带货。

  近年来,地方政府更着力于产业化整合,希望建立集科研、繁育、养殖、教育、工业化等为一体的小龙虾产业链。

  2015年,小龙虾行业迎来了一个资本的爆发期。许多专做小龙虾的外卖品牌纷纷出现,让这门生意触达一个场景临界点。不少创业公司拿到了融资,并往上游延伸产业链;而进场风投中,不乏经纬中国、真格基金、高榕资本等知名机构。

  有的店专门分出连锁店,来做外卖,甚至压缩堂食接待空间,把重点放在后厨。比如松哥油焖大虾,目前有50家门店,30家是外卖店。

  事实上,靠小龙虾单品,很难撑起独立的O2O平台。随着美团、饿了么等大型外卖平台崛起,小龙虾外卖平台的生存空间,大大被挤压了。

  但这不影响每日优鲜、盒马等零售生鲜平台,淘宝、京东、苏宁等电商平台也纷纷入局,与上游产地达成合作,杀入小龙虾的红海。

  2017年,每日优鲜开始试水小龙虾电商模式,形成了从养殖到配送的自营服务;苏宁则直接对接荆州的养殖基地,京东还引入了不少头部企业。

  互联网资本的加入,看起来异常顺利。这一方面是由于小龙虾自带的热度吸引,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两者的天然贴合——受众人群多为年轻人,单价高、操作模式简单,容易复制转化成产品等等。

  此前,由于很多品牌都没有能力、资本,去单独搭建冷链物流平台,所以大多借助代理模式,通过省级、区级代理,完成物流交付。

  电商平台得以形成从养殖地—加工厂—前置仓—配送的专业链条;而线下的大排档、餐厅,同样能享受到便捷的加工与运输服务。

  受养殖规律局限,虾价在一年内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V型折线月,小龙虾入洞过冬,捕获量很少,吃活虾要靠关系才能买到;7、8月,产量跟上,供大于求,虾价明显下跌;随后旺季一过,虾价再次攀高,周而复始。

  信良记创始人李剑曾表示,“加工小龙虾是一项技术活,需要专业厨师来处理。但小龙虾又是季节性食材,高薪请来的专业厨师只能施展几个月才华,这对餐厅来说很不合算。”

  2015年,小龙虾产消量分别为72.32万吨、66.38万吨,超出5.94万吨;但到了2018年,产消量分别达到了163.87万吨、97.95,超出65.92万吨。

  目前可行的解决方式是,通过液氮速冻技术,将小龙虾制成半成品,延长它的赏味期。这样,旺季的小龙虾,就能补上淡季的缺口。

  罗永浩首次带货小龙虾,创下近2000万的销售额;盒马总裁做客薇娅直播间,5秒卖光600万只小龙虾;主持人朱广权和主播李佳琦以“小朱配琦”出道,上架秒掉1.25万份小龙虾……

  其中的原因比较多样:供给端,小龙虾集中上市,加上受天气影响,个头变得较小;需求端,则由于经济下行、疫情影响、体育赛事凋敝,以及消费趋于理性。

  除非拥有某种别人无法在短期内模仿或超越的核心技术,从而制造出爆款;否则,在营销和形象设计上花心思争取到的竞争优势,都会转瞬即逝,更谈不上构建护城河。

  小龙虾的这种分流,对线下餐馆来说,可能并非是坏事。某种程度上,它扩大了小龙虾的消费人群;两者的用餐环境、目标客户,也完全不一样。

  2020年7月17日,绝味食品发布公告,宣布加入小龙虾战团;与此同时,周黑鸭的小龙虾新品正在工艺升级,很快会上架;煌上煌的小龙虾也被曝正在试点。